【悅讀有感】
大抵愛閱者,既喜愛文字,也熱愛自然或藝術,能欣賞周遭,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將自己的經驗與人分享,但,如何彰顯個人特色,融自然於文字中,卻是一件很難練習臻至成熟的寫作瓶頸。
上篇〈閱讀讓思考活起來〉是寫關於將閱讀視為課程的入門學習方式,檢視自己是否能做到「後設閱讀」─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知之之後,如何化為自己的內涵,就從周芬伶這一篇〈簡單的田野觀察練習〉略見端倪。
走訪這個世界,選擇個人喜好的事物去接觸,在經驗不斷的刺激之下,去運用觀察力,靜下心來聆聽、聯想,享受它們所散發出來的美妙氛圍,捕捉自己的喜怒哀樂,讓生活更添色彩。
近來幾月急急躁躁的情緒,即是未能靜下心來看待生活大小事,思想被束縛,眼前總彷彿被模糊塵埃遮蓋住,想要閱讀、想要鐵道旅行、想要讀書,許多的想望卻無心實踐,看不到外在的美好,生活需「緩慢」才能觀察,有所發現,才有想像。
有些時候,給自己多一點沉靜的空間,生活的步伐會更穩健。
◎探訪古蹟
◎隨意搭車
◎捕捉影像
◎走段古道
【原文選錄】
國語日報 民100.10.25(二)第五版 散文魔法師
簡單的田野觀察練習
文/周芬伶
比較簡單的田野調查訓練,可以玩很多遊戲,例如在校園中分組去找祕密基地,或帶領同學參觀你的祕密基地。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在那裡你可以對樹說話,跟小河談天,或對大海吶喊,證明你屬於這世界。
另外一個遊戲是針對一個主題做細密的觀察。校園的植物與野外的昆蟲,或找尋一個最能表達此刻心情的野外物件;用望遠鏡觀查(察)野鳥,走一段古道,探訪古蹟、舊建築、廢墟;或隨便搭上一班車,用筆或相機捕捉一百個人的喜怒哀樂。走到田野去,你會發現世界又大又迷人,自己很渺小,你的眼睛與腳步觀看不及,那裡有你書寫不盡的題材。
最近我跟一群大一學生做「秋天的狩獵」遊戲。
(略)
許多學生反映喜歡梅樹的故事,也有人喜歡雞蛋花葉子的聯想,卻沒有人提我的亡友那些三四十年前的作品,因為那些故事太個人化了,他們並沒有類似的經驗。我選擇為亡友的作品寫一篇文章,也只有我能寫。後來我果真以此素材寫成文章:
(略)
H,我欠你一封書信,而你只留下幾行詩:
一行詩很可能找不到對句
一個期待也是思念
妳是我感情血液中的纈(ㄒㄧㄝˊ)草胺酸
缺少關注時
即縮成鏈形的自由小體
美好的寫作都從生活來,又能到生活中去,如此,影響我們的胸襟與眼界。
凌拂就認為,在她的生命裡,有兩種滋養源源不斷,一種是文字,一種是自然。文字讓她深入,自然讓她出離;兩種都深含旨趣,一來一去,既有萬種分散的不同面貌,也有歸於一個本源的不變本質。她把對自然的領悟用文字細細的寫出來,就成為風格獨特而感人至深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