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Noland無名之境
作者:千先蘭
譯者:胡椒筒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5.03
〔內容介紹〕取自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6194
若浩瀚的漆黑中真有救贖之光,
為何我們仍頻頻回顧,無法捨棄那獨一無二的藍點?
本書共10篇關於倖存與共存、愛與重生的故事,描繪了「倖存的人們」,即使傷痕累累,仍渴望重生,傾盡所有去尋求與這世界、與萬物共存的可能,一同找出面對孤獨、戰勝恐懼,迎向未知的路徑。
在〈白夜與藍月〉、〈巴基塔〉中,地球走向終結,進化狼人被送往宇宙自生自滅,外星人吞噬人工化合物,人類面對存亡危機,顯露出高貴的犧牲與自私的醜惡;而〈藍點〉與〈飛向宇宙的鳥兒〉中的人類將要逃向宇宙,對地球戀戀不捨,盡是對生命萬物的熱愛。
〈玉米田裡的哥哥〉不斷死而復生;〈傑與桀〉則要自己與自己爭奪身體自主權;〈兩個世界〉裡,意識甦醒的AI渴望外在世界的廣闊……「我」的存在重新被定義,新時代帶來了進步與便利,也帶來新的驚悚與恐懼。
〈To:〉的幽魂遺忘了自己的名字、〈無名之軀〉裡被喪屍追趕的女孩,被迫面對恐懼童年;〈樹根朝天生長的大樹〉不僅描寫戰爭的殘酷,也讓人凝視受傷的內心。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有時是枷鎖,有時卻能在動盪的世界互相倚靠、找回平靜。
【試讀心得】
很久沒有好好看小說了,最近剛看完韓國作品《不便利的便利店》,突然驚覺韓國小說愈來愈多在台灣翻譯出版,算是吸引力法則吧~剛好就有這個機會試讀《Noland無名之境》〈兩個世界〉,小說融入現實生活的背景,資訊科技近來晶片、AI人工智慧都是熱門話題,世界性的議題打破國族界線,想起了從前的從前有陣子看了幾本科幻小說—艾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法則,《曙光中的機器人》心得、《艾西莫夫機器人故事全集》心得。1950年代的科幻小說雖是機器人,卻是對於AI的發想,到現在2025年已經在可能實現的現實生活上了,奠基於前人的智慧,現在的科幻小說更寫實貼近於生活,科學理論更加寫實,科幻小說可能不再是「幻」想,小說的想像世界真的走在進步的科技之前。
《Noland無名之境》的書名取得好貼切,〈兩個世界〉雖是短篇小說,內容卻很豐富,AI科技讓閱讀的形式不再只是電子書,幾年前的發燒熱的AR、VR虛擬實境在電玩遊戲小說影視裡發光發熱,作者千先蘭將它放入閱讀情境上,很厲害的發想,打破閱讀的界線,對於有聲書(小說)這一區塊我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是「以小說為基礎的虛擬實境程式,讓讀者透過五感來體驗遠超於書籍本身的真實感。」「在Noland創造的虛擬實境是用感覺來閱讀小說。」如果能有AR用感覺與書中故事AI互動,這會是我想嘗試的新形態閱讀,(心裡os:付費一次只能讀一次,感覺也是有關於現在電子書出版議題的設計橋段哩~)。
〈兩個世界〉主角有菈有個不相像的雙胞胎妹妹有真,從小性格怪異,與周遭總有格格不入之「異於世界的存在感」,讓人聯想起是否是我們看到的表面上是憂鬱症,其實是另一種Noland的世界?就像波西傑克森的特殊孩子是半人半神所見的世界,亦或是麻瓜的我們所無法理解的世界? AI是仿人的神經網路中樞神經系統可以進行深度學習,相通的結構,有朝一日,是否真能進入人的大腦取代人腦?〈兩個世界〉從虛擬走到現實,是單一事件還是AI末世預言?
後記:很好看,所以在博客來可以試讀另外一篇〈樹根朝天生長的大樹〉,是第一人稱小說,像是末世電影的敘述口吻,寫日記般的紀錄關於不明生物的末世戰爭之感,很好看,期待看到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