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當我們需要安慰:法國精神科醫師寫給這個世代的愛之語》
作者: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譯者:粘耿嘉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25.04
〔內容介紹〕
我要如何告訴你,那些絕望的困境,有一天會過去?
我要如何對你說,堅強一點,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
我要如何讓你知道,失去摯愛的悲傷,生命的亂流,毫無預期的痛楚,
都能夠一一自我修復……
但語言如此有限,當我們需要安慰,說什麼都變得多餘……
〔心得〕
在教育界也是有輔導無用論,但不輔導又不行的言論;看精神科醫師效果有限,但又不能不看,這真是一件難以定論的事!精神科醫生承接那麼多患者精神上的情緒問題,人生充滿著生老病死的痛苦,身體疾病的痛苦造就生命活的痛苦,這是一件很殘忍的事,當歷經親人病痛亡故,對人生的苦楚更上層樓,還是要好好活下去,但是心境已然不同,有時候是封閉了對痛苦的感受,才能好好活下去。
作者很有系統的要讀者面對這個現實:(試P.24)「安慰意味著明白並接受我們的言詞只能不完美地減輕內心的痛楚;但同時也希望不要在孤獨中經歷這種痛楚,安慰是一種充滿愛的行為,即使有時無能為力。」無能為力這種感覺已經困擾我好久了,看到這裡,突然有種豁然開朗之感,人生要向前看,這就是作者一開始說的—安慰是種陪伴,自己也要陪伴自己,接受自己的痛苦,原來(試P.25)「安慰所試圖創造的是希望。」在此學到一個新的標語「隨日而安」,不只是活在當下–「我專注於此時此地我能做的事情」,還要安然處之,「希望本身可以帶來安慰,因為它讓我們從預期將會有困擾的想法中鬆懈下來,並能讓當下的幸福觸手可及。」學會放下!
〈我們對安慰的需求〉中作者提到面對新聞時的狀況,深深的共鳴,戰爭帶來的負面效應,身為一個渺小人類的無力之感,對人類社會的殘酷感到厭惡,雖然一直告訴自己:社會上好人還是多過壞人,但是並不會改善任何情況,心中的痛苦,除了欺騙自己緊閉五感拒絕接受消息之外,心靈難以承受,哦,原來我們要學會(試P.80)過「有療癒能力的生活—接受、謙卑是有必要的,即儘管感到痛楚,也要以一個受傷的個體,努力與世界重新連結。」學會「微安慰文化」自我安慰或安慰他人,自我療癒,是一件可以努力的事。
《當我們需要安慰》一書,作者用溫柔的口吻,專業的角度,真實的安慰,讓讀者接受人生是痛苦的,但是透過「安慰」陪伴,細水長流能朝向幸福的路上走,人生一路跌跌撞撞,卻也滿懷希望。
〔喜歡的段落〕
試P.42這些心靈的振動一路伴隨著我們的人生:受幸福誘惑,接著意識到幸福的脆弱性;受絕望誘惑,接著意識到絕望的荒謬性。因此進一步尋求安慰。最終,活著就需要不斷獲得微安慰,有時甚至是需要預防性的安慰。我們人生中簡單時刻的美與善均有待發掘。這是何以我們總是要盡微小的努力,讓自己被這個世界的溫柔加以撫慰,以應對我們內心中隨時都會湧現的一切悲傷。
試P.49安慰可以讓我們重新獲得行動的能量,我們將目光投向正常運作的事物,以及好的方面,有時這會減輕不幸。雖然這會減輕不幸,但不會消除它。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往前邁進, 帶著不幸微微跛行並帶著幸福而快步奔馳。而人生並不是平均得來的,一邊是悲劇,另一邊是恩典,這並不意味著人生「平均起來可以接受」,人生就只是人生。如果我的腳放進烤爐裡,而我的頭在冷凍庫裡,我並不是平均起來處在適溫中,而是我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人生就是這樣,絕望和安慰不會相互抵消,而是彼此衝突後相互交替。
試P.50當我們看到我們感到絕望的事物時,不要忘記還有更多我們看不見的東西,而其中有許多是美好的。這並不是為了補償、平衡或抵消。世界上某處的恐怖、貧困、不公義,永遠不會被另一處的喜悅、美好、純潔所洗刷、補償、抹除。但是這些喜悅、美好、純潔幫助我們不要陷入絕對絕望的苦澀或失望中。它們指引我們努力的方向,也展示出生活可能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