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好日好旅行
作者:葉怡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08.30
﹝簡介﹞
我始終相信,幸福是動詞,而非名詞;
不是遙遠的目標,而是當下的實踐。
每天,在旅行裡,玩味生活。
旅行,不只是為了出發,
更是,為了回家。
走過三十八個國家,接觸不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葉怡蘭在這樣的互動與體驗過程裡,豐富了視野與心靈,讓她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她此刻的生活,也確乎來自於過往多次旅行裡所吸取獲得的無數養分,小至喝一杯紅茶的態度、摩挲一件器物的心情、居家建構與布置的方式,大至看待人生的方法。
本書從葉怡蘭的旅行、旅事、飲食、生活出發,重新詮釋她的享樂主義:
.旅行--自己與異地、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回家,好好生活。
.旅事--對生活對居家曾懷抱的憧憬或夢想的追尋與短暫實現。
.飲食--當令現取食材、點到為止烹調,清清白白自然恬淡,方是真滋味。
.生活--離家與歸家之間,旅程與常日生活之間,成為一種值得細細咀嚼玩味品味的反省與體驗。
這是葉怡蘭的態度,惟願,在生活中,悠然旅行。
﹝目錄﹞
旅行 在旅行裡,玩味生活 慢慢‧旅行 妳的世界地圖,長得什麼樣? 語言的國界 旅行,一個人 冒險的魅力 所謂,奢華之旅 |
飲食 |
旅事 |
生活 |
﹝心得﹞
《好日好旅行》會翻開在於「旅行」二字,翻到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旅行是她的生活之一,因此旅行、旅事兩部分引我入讀,讀來也有所感,例如〈旅途中的書〉,太切合我的心聲了,覺得旅行中能帶本書是一件很愉快,而且有氣質,很有偽文青貌,但帶什麼書一直是個大問題大麻煩,不禁要考慮旅途中有哪些時間可以讀,在那些場合時段會否翻讀那本書,喜歡看小說,雖然閱讀小說很愉快,但和作者一樣,看小說會想一氣呵成,不喜歡中斷,而且看完後,小說很厚已讀完就覺得它是沉重的行李,是否讀完願意讓書獨自去旅行,帶了嚴肅的書會想翻嗎?如作者言(p.90)磚頭書「旅程裡必然的疲憊與難免高昂的情緒哩,往往才五七頁翻過,便意興闌珊前功盡棄無以為繼。」是的,就是這樣的感覺呀!什麼《小說的五十堂課》,帶出去真的會看嗎?!!!
所以,作者依經驗累積到現在,喜歡帶的是「萬千不要光只是埋頭拚命說著高潮迭起故事,最好是,故事清淡有空間、文字細膩但呈現豐富的『細節』:環境、物件、氛圍、知識、時代面貌或背景。同時,更進一步,在表象文字底下,涵藏著隱隱然沒有說出的意念、情思、隱喻、哲學,甚至想傳達的理念與針貶,讓人能細細思索玩味。」這的確可以做為旅途中選書的標準,想起n年前讀《帶一本書去巴黎》的雄心壯志就是這種值得帶去旅行閱讀的書吧!
〈你的世界地圖,長得什麼樣?〉網站Visited Countries,愛旅行的人都會想知道踏遍世界多少地方吧!目前只踏上亞洲和澳洲,五大洲只有兩個,不知自己何時才能環遊世界。
其他各篇,這是散文集,亦有體悟,就不多說了。
從飲食文學知道了葉怡蘭這位作家,但十多年前讀她的文,語言文字華美卻觸動不了我,作者對飲食文化的感動,味蕾的饗宴,太高深太高級,於我,無感,對於昂貴的飲食(相較於夜市台灣小吃),就算工作後負擔得起偶爾奢侈餐點的那幾年,為了犒賞自己總會與同事去吃好料的時候,其實我不太受任何評比美食的敘述而感動,這是一種骨子裡是平民百姓的舌頭吧!就是俗諺說:「富過三代,始知吃穿。」那些個美食評論家,哪一個沒有身家底子呢?這就是社會階層的現實。而現在,對吃更無感了,腦海中浮現不出可稱之為「美食」的料理,食物,別太油太鹹太甜太膩,吃不餓就好。其實只要食材新鮮,簡單料理就很好吃。評比美食,到底是為文造情,還是味覺細緻到真與我天差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