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慧◎作者
印刻INK◎出版
﹝心得﹞
(一)關於「人」與「愛情」
主角Wilhelm,薩克森人,中文名「魏瀚」,礦物學家,為愛決鬥離走歐洲來到中國尋製瓷的秘密。他偷進入中國,與耶穌會修士同船、同住,接觸愈多的瓷器,愈喜歡,也愛上中國女子,愈想瞭解中國,愈不可解。
(試p.164)別人對我的誤會並不會改變我對外界的觀感,但來中國後,心情常常激動和不安。......
同時,愈走入中國便愈覺得自己膚淺以及自大、無知。當我越發現中國文化的精博,我便越覺得離歐洲非常遙遠......中國以神秘的姿態喚起我內在的覺知和渴望。
中國,中國便是那名與我相遇一面的女子。
(p.076)如今所處得世界如此神秘,正如瓷器給我的感受。
而瓷器猶如女人,如絲般滑脫的身體,脆弱,高貴,華麗,樸實,面貌多端。
或者,愛情正如瓷器?一但破裂便結束了。抑或瓷器如愛情?神秘,沒有緣由,以自然和感性為定律。
啊,瓷與愛情。這世間最容易破碎的二樣東西。
Wilhelm真的是歐洲男兒嗎?他的心思很細膩(因為作者是女性?),對於愛情,古歐洲人可以為愛決鬥,但那愛是真愛嗎?來到了中國,玩味了古典含蓄之美,魏瀚一見鍾情的馬?,對馬新日久相處也遏制不了的情不自禁,不論是性別或是文化,也阻止不了「真愛」。
全書用Wilhelm的日記、書信,寫下了對瓷器、對愛情、對生命的追求,Wilhelm旅程雖是孤獨的,但也是充實的活著,為愛走天涯
《CHINA》裡有精緻藝術─瓷器,有溫潤玉飾象徵,有愛情本色,有中西融合畫風,有宗教信仰衝突,有政治君臣之道,有京城庭園宮殿,有塞外景色,有人文融合,有排外亦有包容,很有閱讀深度。
在殖民時代被翻成「支那」就有貶低的意味,原來「CHINA」是產瓷地「昌南」,該為它正名啦!
(二)關於「瓷」與「愛」
說到瓷,現在大眾腦海大概會先浮現流行歌曲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得到金曲獎的〈青花瓷〉。「瓷」與「愛」,中國與女子: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妳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 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妳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炊煙裊裊昇起 隔江千萬里/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 為遇見妳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妳眼帶笑意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妳/妳隱藏在窯燒裡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
但「瓷」之於我可早早就在我的意識裡,「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寫汝窯瓷器之美,但汝窯特色之裂紋卻對不了我的胃口,我最愛的還是底色潔白繪彩的明朝青花瓷與清代琺瑯彩。以前修藝術史時有學簡單分辨各窯之不同,因此本書讀來特有味道,好像遊走於古瓷城鎮。此時若不放幾張瓷器照片欣賞,怎夠滿足閱讀的視覺饗宴。瓷器的確到了乾隆時達到鼎盛,工匠的技術讓人佩服,但是彩瓷給人的感覺已經「華而不實」,跟作者文字描繪的乾隆時代奢靡的圓明園給人的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下列宋明瓷器底部也有被乾隆題字……他無法相信歐洲人在瓷器上是刻工匠的名字,真是位好大喜功的皇帝阿!
北宋汝窯 明永樂青花 清乾隆粉彩
以上圖皆出自﹝國立故宮博物院_典藏_瓷器﹞ http://www.npm.gov.tw/zh-tw/collection/selections_01.htm?catno=18
﹝歐陸最古老的瓷器~麥森(Meissen)﹞http://tw.myblog.yahoo.com/jw!BYLdkTuRHQSrLddongPNdh4D8Q--/article?mid=6226&prev=6411&next=5944&l=f&fid=103
我喜歡的瓷看起來比較偏歐式,不過卻還是中國本味,書裡不少話真是說到我的心坎裡去啦~~~網路搜尋到的「麥森瓷器」可以比較一下中西感覺不同喔!
(試p.121)我認為宋瓷之美無與倫比。
……………麥森或塞爾夫都沒有中國瓷藝裡的和氣與圓融。
但那是中國文化的氣質與性格……
中國文化貴在隱藏,而歐洲文化則重於張(彰?)顯。
藝術之可貴,便是保留自我個性。
我要尋找的是技術,還是文化風格?
書看完還在想心得怎麼寫時,剛好又到新聞總統送的伴手禮中,有瓷器融合琉璃,那又是新的素材了耶!
(三)關於「玉」與「權力」
Wilhelm是個礦物學家,但他對玉的認識不深,而且是用「礦石」的角度去看待「玉」,一對「藍玉斧」孰真孰假重要嗎?後來經過探查學習,他知道玉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原來是「國王的石頭」,「白玉為皇,皇帝的皇」。
以前我僅覺得玉石代表君子的品德,「君子」一詞本有在位者或君王之意,但還沒這麼強烈的感受到「權力」之爭,幸好有孔子將君子一詞境界提升至有才德的人。「佩玉而思德」,古仁人君子提醒自己能像玉一樣清透溫潤,馮麗莎《龍骨》一書亦將「大禹玉如意」的權力象徵鎔鑄在小說中。
中國玉的地位從財貨幣值到政治文化禮樂之用,乃至君子品德象徵,現代的婆婆媽媽到大陸去玩不免還是會買幾塊玉,富有人家裡亦收藏不少,雖現代裝飾性質較強,但幾千年來的地位依然存在。
(p.279)現在我才知道什麼叫玉的溫潤。
這溫潤感與瓷器有某種共通之處。
尤其與汝瓷異曲同工。
汝瓷其實便是仿玉。宋朝人喜歡平淡及天真的樂趣,因此,瓷匠的企圖便是使瓷器達到一種如玉般的境界,一種渾然天成的氛圍。
(四)關於西風東漸
例如郎世寧是中國重要的畫家,但他不是中國人,引進西化寫實畫風,也將中國元素融在畫裡。我也很喜歡他的〈八駿圖〉。王致誠我不認識他,原以為是中國人哩,原來也是耶穌會教士。十八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皇權至上,皇帝的喜好就能決定國家得一切,清朝最大的失敗就是「閉關自守」,可惜可惜!
曾看過不知誰說的「國際化就是西化」,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疏忽至此,實在無奈,就像是看《CHINA》,作者定居國外,是否在反芻我們就如同Wilhelm不懂中國文化的深度。
還有阿,我覺得這本書的寫法很"西式",像在閱讀翻譯小說,這是好還是不好?對我是好啦!讀起來很好讀......
﹝作者介紹﹞台灣文學誌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222
﹝文辭之美﹞
(p.076)如今所處得世界如此神秘,正如瓷器給我的感受。
而瓷器猶如女人,如絲般滑脫的身體,脆弱,高貴,華麗,樸實,面貌多端。
或者,愛情正如瓷器?一但破裂便結束了。抑或瓷器如愛情?神秘,沒有緣由,以自然和感性為定律。
啊,瓷與愛情。這世間最容易破碎的二樣東西。
(試p.121)我認為宋瓷之美無與倫比。
……………麥森或塞爾夫都沒有中國瓷藝裡的和氣與圓融。
但那是中國文化的氣質與性格……
中國文化貴在隱藏,而歐洲文化則重於張(彰?)顯。
藝術之可貴,便是保留自我個性。
我要尋找的是技術,還是文化風格?
(試p.163~164)我一直是個站在中間的人,大部分的時候都沒有立場,只是旁觀,偶爾我注意和同情比我可憐的人,但很多時候,我不喜歡衝突也怕麻煩,寧可享受美感和過舒服的日子。
我並不確定自己有堅定信仰,我相信神,但以自己的方式相信,我不會道聽塗說,我分辨自己的經驗和感覺,並未被緊緊的道德綑綁。
別人對我的誤會並不會改變我對外界的觀感,但來中國後,心情常常激動和不安。......
同時,愈走入中國便愈覺得自己膚淺以及自大、無知。當我越發現中國文化的精博,我便越覺得離歐洲非常遙遠,而同時襲來的便是孤獨。
我並不怕孤獨,甚至不怕死去,我怕的是失去自我,怕的是無法控制自己內在的情緒。......
......中國以神秘的姿態喚起我內在的覺知和渴望。
中國,中國便是那名與我相遇一面的女子。
(試p.166)愛情,一如瓷器,宜輕放,善存。......我們的愛情就像瓷器般碎了,一只絕無僅有的瓷,已經碎了。
(試p.172)是的,命運已把我帶到中國。愈了解中國,便愈感到寂寞,因為無人可以分享我的美好經驗。這讓我感到一種惘然,生命的徒然。
......
自己現今的生命課題是:真與愛。我嚮往真,我也致力愛真。The truth of love, the love of truth.
......
我突然覺得真相並沒有面貌,也沒有任何路途可以達到,我所擁有的只是一些之微末節和粗略的感受。
經驗真實和美感其實只會明白自己的不完整。
(p.176)快馬奔離北海的王府宮殿時,回頭望了一眼那禁錮中國權力的秘密之地,幾千年來的權力紛爭,血汗和脂粉全化為城牆的氣味,揮之不散。
那宮城之間只有肅穆、寂寞、靜謐和死亡。
而城牆的顏色如此哭喪,似乎催化著我內心的悲愴。
(p.256)...且我已明白,緊緊信仰不夠,我還必須自己去經驗,所有的真理不會是真理,如果我自己沒有活過。
(p.258)「玉,這個中國字,就是王加一塊石頭。」......「國王的石頭。」......
「白玉為皇,皇帝的皇。」......
(p.279)現在我才知道什麼叫玉的溫潤。
這溫潤感與瓷器有某種共通之處。
尤其與汝瓷異曲同工。
汝瓷其實便是仿玉。宋朝人喜歡平淡及天真的樂趣,因此,瓷匠的企圖便是使瓷器達到一種如玉般的境界,一種渾然天成的氛圍。
蟬蛻,象徵人的重生,所以玉蟬通常是殉葬品,通常置於覆蓋死者的口中,期待死者能像蟬蛹一樣新生。
(p.310)......中國沒有敵人,他們真正的敵人便是自已。
(p.319)你無法不愛它啊,當你接觸玉石,玉石所折射出來的任何光澤都是你的靈魂深度,玉石像鏡子一樣,照出你的心靈景像,你一觸摸它,玉石立即化成你的思想。
(p.375)試圖捕捉心裡那無法磨滅的永恆形象,所有的情感都在畫畫的當下乍然顯現,我無以名狀,但滿心陶醉,我畫不出心中的形象,我只能感到痛楚,美讓人苦痛,因為美便是情感的表述,美是姿態,美的景像只能以情感之眼捕捉。
(p.386)玉石便是權力,這也是千古不變的事實......
﹝偷偷說﹞以前阿,一直搞不清楚「陳玉慧」、「陳幸蕙」、「廖玉蕙」,這幾個名字到底是兩個人還是三個人,女作家的色彩總是溫柔敦厚使我這種粗線條的人分不出辨別度,我想只看散文是不容易很清楚(也是我對散文感受力不夠強啦),陳玉蕙的小說,知道但卻沒有連結印入腦海……現在,看完《CHINA》再也不會分不清楚啦~~~實在引起我很大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