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傑米‧福特◎著

張琰◎譯

馬可孛羅◎出版

﹝心得﹞

不可置信,我為了薛爾頓人生的最後一幕流淚了,受到這個畫面的感動:等待四十多年的願望實現,身旁放著與奧斯卡‧荷頓合奏的〈午夜藍調〉「閉上眼睛、身體變輕,彷彿他整個深趨緩緩揮手道別。」(試p.291)被這種全然安詳的氛圍所感動。

我流淚了,因為《悲喜邊緣的旅館》情感刻畫得很深,讀來牽動的強烈情緒令人感動,而且一翻開就立刻融入故事,停不下來。雖然我們沒有歷經戰爭,但依舊能感受到異國文化的衝突,移民族群定位的問題。美國西岸,西雅圖這個大城市,佇立在異國文化中間的「巴拿馬旅館」見證中國城、日本町對立,接下來日本町的殞落,其間夾雜著其他人種,而當中日戰爭如火如荼愈演愈烈時,中國人怎能愛上日本人?

這是一本展現情感無國界、文學無國界的小說。戰火中的愛情在四十四年後延續下去,看來普通的題材,對華人而言卻是經過心理掙扎刻骨銘心的特別愛情──「在悲苦中找尋甜蜜」(試p.277)。也許馬悌就是作者傑米的化身吧!這本書在美國社會該是會有很不一樣的對二戰的反思吧!我相信會引起很大的共鳴,身為「民族大熔爐」的美國,不少人一直以白人為優勢人種,人類是很膚淺表面的,只看眼前所見。

不管是南方來的黑人薛爾頓、父親被德國人抓走的貝蒂太太、雷尼爾小學查茲、布朗等白人小孩、唱片行的櫃台小姐,這些人物……大家不都只是想要好好的生活下去,想要親人在身旁,我們需以更包容的心去看待「他人」,只是在當下……有許多的身不由己。

【珍珠港事變】上演著烽火兒女情,《悲喜邊緣的旅館》除此之外,更有著族群、國家的認同,文化的衝突,世代傳承的矛盾悲喜,但是這些並不會讓讀者(我啦)覺得嚴肅,而是很深的感動,主角亨利在十二、三歲時角色的衝突、內在的衝突,五十五、六歲時「修復」心裡那段牽掛,「希望你會想到我」,這句話在亨利和惠子見面分離時一再出現,他們內心只有小小企求──要想我。

「他父親曾經說過,生命中最困難的選擇不是對錯之間的選擇,而是對和最好之間的選擇。最好的事是讓她走。而亨利剛剛做的就是這個。(試p.212)

亨利覺得在美國不像美國人,回中國不像中國人;惠子不被認為是美國人,但她不會說日語。

歸屬感對他來說很陌生,是一種異類和尷尬的東西,像是用左手寫字或把褲子裡外穿反了。」(試p.238)

「他太清楚這個觀念了。清楚地痛苦。服從是忠誠的象徵、是尊崇的表現,甚至是愛的舉動,這在他家裡是一個老掉牙的主題。尤其是在他和他父親之間。(試p.240)

我們不能選擇出生在哪裡、怎樣的家庭,我們也無法阻止時代巨輪的前進,惠子的家庭對照亨利的家庭,惠子爸爸岡部說:「你不該為自己是什麼人而慚愧,尤其是現在。」(試p.127)兩種家庭教育截然不同,最後惠子寫得信帶來微笑。

「亨利離開西雅圖時,他想像他的感覺就像他父親十三歲時離家必定有的感覺。害怕、興奮、迷惘。對他父親而言,十三歲離開家是一件很驕傲的事,雖然在心裡深處亨利感覺到還有許多的空虛和哀傷。」(試p.247)

小說分兩條線索:過去和現在,有著世代交替的意涵,時代改變了,但華人父子之間的溝通並不是親密甜膩的方式,不管是以前我們所謂的傳統社會,或是現今自由開放的時代。明明不喜歡父母那樣的觀念或管教方式,偏偏帶給小孩的還是一樣的挫折感。很多觀念就在這樣不知不覺中傳承下來了。

「我有過機會,而人生有時候是沒有第二次機會的。你要看你有的,而不是看你錯過的,然後你在往前走下去。」(試p.279)

「時間雖短,但是那美好的結局仍能在寒冷而陰沉的日子將盡時找到。」(試p.79)

我喜歡這樣的結局,重逢後,一切不需其他文字再敘述了,放進唱片,聽著屬於他們的歌〈巷弄野貓〉,兩人「相視而笑」。我也感受到平和寧靜雨後天青的舒爽氣氛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ity 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