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列印

 

喬普拉◎作者

蔡心語◎譯

貓頭鷹◎出版

 

 

﹝介紹﹞http://owlblog.pixnet.net/blog/post/25620538

﹝印象中的佛陀﹞

神阿!那是神的境界阿!遙不可及到離佛陀愈來愈遠阿!孔孟思想創造了君子偉人境界,道家的形上學有人得道成神的存在,提倡的生命意義對於社會上百分之八十的人而言,那樣的理想人格很高遠,佛陀的存在亦是如此,雖然他也是人,但是一個得道解脫的人是天神,祂不會吃喝拉撒睡,超脫世俗的存在,對我而言其實跟我的生活沒直接關係,還可以拿來開別人玩笑,阿~~明知大不敬還是愛玩。

我知道佛陀出生身分是王子,一個能夠享盡榮華富貴,而且重要的是還有家庭的人怎麼可以出家呢?其實我的內心是非常不滿於這一點,聽到為了「大愛」要捨棄家庭親情友情這種「小愛」的話,更是想巴下去,見不了世間苦難就能見親人痛苦嗎?這是我不能理解的部分,雖說人各有志,但我沒有這種逼迫非常多親近的人成全自己去愛護陌生人的精神,也許是受儒家影響,「親疏有別」,最後我只能沉默的聽著別人說著要貢獻自己的大愛。

基督教有上帝,佛教有佛陀,他們是信仰中一樣的價值存在,人不可沒有信仰,但是所崇信的對象都「高不可攀」,這是我印象中的佛陀地位。不管是拿香祭拜或念經誦經,人們做這一樣舉動都是為了求心安,求有人指導,釋迦牟尼佛是得道的神人,告訴世人要向善、行善,不然會下地獄,在十八層地獄痛苦後還要回人間受苦。

今年四月多去上《廣論》,研討宗喀巴大師的著作,才學了一點點,暑假又請假又翹課的,若是有人問我:讀經有什麼問題嗎?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在教室很開心認真的聽講,出了教室就繼續不良習慣,我想對於佛法我還在門外觀望,才走到門附近還未找到路吧!但至少我還想繼續聽下去。

「佛法」是一種很高深圓融的道理,若想擺脫人生苦楚,得到解脫,學習改變是不二法門,但要向誰學呢?要有人生的導師,佛門的導師就是──佛陀。

﹝閱讀心得﹞

       請不要把它當成一本宣揚佛教教法的書,因為完全沒有這一回事,沒有長篇大論講道理,沒有要讀者信仰,而是「側寫」佛陀人生的重要轉折,純粹將它當作一本小說閱讀,稍微認識看看佛陀這個「人」,就會得到閱讀的喜悅,跳過導讀、跳過序言,直接進入小說中,沉浸在故事裡。

        就像在讀偉人傳記一般。本書總共分成三部,
    第一部  悉達多太子 第一章~第十章 (~試p.150)
    第二部  喬達摩沙門  第十一章~第十五章 (~試p.218)
    第三部  佛陀  第十六章~第二十章 (~試p.269)
可以看出三部的篇幅差很多,第一部最長,而且很容易讀,引「人」入勝,一個王子的從小教育,一個國王對兒子的期望與訓練, 心裡面的聲音,悉達多王子心裡也有魔鬼與天使的聲音,為善?成惡?選擇哪一邊?親情、愛情、友情、種姓制度,最後在造成更無可彌補的傷害前,狠心的離開親人去求道。

       別人內心的世界是很難去感同身受的,每個「人」都這樣,第二部說的就是求道成佛的過程,尋找古魯導師、熟讀經書,佛教教義不是佛陀無中生有得來,而是印度教的其中一支,瞭解研究佛陀的得道解脫之法,各弟子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奉行佛陀的方法,王子經歷過人所能承受的苦楚才超然解脫成佛,光看就知道:我還是在人世受輪迴之苦就好啦!不思長進阿!

       第三部是得道成佛後,「四大皆空」的境界,就算是回家跟妻子睡一起也沒關係,因為一切都是空,看到這裡,我發現,原來佛陀並沒有拋棄妻子,就像只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外面工作,幾十年後才會到家鄉,可以一起生活,但貪嗔癡念這些於佛陀而言是無物,佛陀也明白告訴親人他的感覺:若是你堅持要如何,我沒有這些俗世欲望,因此我無法達到你的期望,痛苦的也是只有你而已,若你不能看透,只是陷自己於無妄的苦痛。

       在看這一本書時,研習有播放民國五、六十年時奮鬥建立植物人安養院的報導和德蕾莎修女看到貧民決心貢獻自己的短片、孔子傳被困問渡口等等之事,這些人和佛陀一樣也都是凡人,他們也是覺醒者、救世者,不奉獻自己不行,我覺得這也許像《凡人佛陀──從塵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一開頭所描述,這種悲憫心是天生的,那我們這些沒有偉大悲憐心的人呢?就是孟子說的人有仁義禮智四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們要尋回亡失的心,那就找個老師,向佛陀大師好好的學吧!

        這本小說讓人讀了很舒服,我覺得人不一定要有信仰,但不用排斥宗教的思想,裡面有很多概念對於人的生命闡述很能讓人心有戚戚焉,能夠得到共鳴,我就很喜歡目前所學習到的「觀功念恩」,要持續串習,保持良好習慣很難,但是要有這樣的想法,慢慢去做,不用急切,不用否定這些雋永的道理法則,多聽多看多學,就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心裡踏實了,生活就快樂了。

  ﹝心有所感之佳句﹞

*人愈加強心防抵抗魔鬼的誘惑,愈容易被誘惑擄獲。(試p.106)
*他感到自己被一個純潔自由的東西密密包圍,那就是生命本身。(試p.129)
*當生命展現恐怖的一面時,總得有人創造出這些神祇才行。(試p.137)
*「法」有很多意思,可以代表人的職業、正確行為的規範,或是經文闡述的宗教責任。商人所謂的「法」是一種哲理,也就是供信徒學習的特定學說。(試p.161)
*內心就像狂奔的馬車,車夫不停揮鞭想要控制方向。(試p.176)
*慈悲的聖人仍不免遭受痛苦侵襲,但他們始終不屈不撓。(試p.186)
*善報不會從天而降,它很容易白白溜走。(試p.189)
*眾人或步行或騎馬,肩上都馱著生活重擔,那是一大包透著失望和悲傷的記憶。(試p.190)
*一無所有,喜捨一切。(試p.191)
*單純避免暴力是一種美德,但是終結暴力並讓雙方歸於平靜卻是更高的美德。(試p.195)
*心創造出來的事物,只有心能消除。(試p.195)
*經書就是師父的幻象,書裡談到解脫,他以為自己能轉述,更能以敏銳的心思考,這樣就算得到解脫,都是經書害他產生這種幻想。(試p.197)
*如果『法』不能教導一個人得到解脫,它就毫無價值。我已聽過所有大師的傳法,也讀過所有經書,更在所有聖泉中沐浴,卻還是沒能解脫。(試p.203)
*業能平衡善惡,它是神聖的法則,一旦違背它,哪怕只是無心之過也難以挽回。一根斷線改變整塊料子:一件罪行也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試p.208)
*我已經明白恐懼的真面目,它是死亡的主要武器。讓我承受最殘酷的刑罰,恐懼就會對我鬆手。(試p.217)
*他對靈魂的存在和世間一切毫不感興趣,完全疏離正是消除業障的萬靈丹。不過,他依然聽到欲望對自己低喃:「求求你高抬貴手,不要消滅我,哪怕最渺小的願望都請你告訴我。」(試p.232)
*因為他的心已經解脫,不再有任何束縛。(試p.233)
*說法竟如此重要。他曾希望伸手一碰或是單憑自身的存在就能解脫眾生的苦,但天地自有安排。(試p.248)
*婆師波受到佛陀極大的啟發,發誓今生要為天下最悲慘絕望的人謀福利。他深信佛陀在這番話中揭示人人都能認清的真理:人生來必定受苦,逃避痛苦、追求快樂也不能改變這事實。然而,多數人卻窮盡畢生之力離苦逐樂,他們以為這是很自然的生活方式,其實是陷入一場毫無勝算的爭戰當中。(試p.252)
*忿恨之火終將熄滅,然後你就能從灰燼裡挖出一顆寶石。......其實寶石一直都在你心裡,而且會永遠留存。它就是佛心。(試p.269)
*他要每個人找到自己的本心,從俗世出發,尋求解脫之道,最後進入涅槃境界,也就是達到一種純粹永恆的覺醒。(試p.27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ity Hsu 的頭像
    Amity Hsu

    AMITY[艾米緹]讀心生活

    Amity 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