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Various Flavours of Coffee》◎英文書名
安東尼‧卡貝拉◎作者
◎譯者
繁星多媒體◎出版社
2010.11.04◎出版日期
﹝心得﹞
(試p.150)泡一杯好咖啡之後,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開始原名《咖啡的多樣風味》驚豔於對咖啡香氣的描述,把對咖啡夢幻的吸引力具體用迷人的多樣氣味,每一絲細微的味蕾,都讓人陶醉於文字魅力之中,汗顏自己對咖啡的喜愛只是門外漢,未能貼切表達它炫迷人心的誘惑力。
(試p.161)阿比西尼亞咖啡儀式:含有三杯咖啡,按照次序,一杯喝完再換下一杯。第一杯是滿足口腹之慾,第二杯引人深思,第三杯則給予祝福。阿比西尼亞人相信,這三杯咖啡能讓人產生一種靈性昇華的作用。
(試p.231)但還是可以喝第四杯,這杯沒有名字,卻是苦澀的,是情人獨自躺在床上,望著所愛的人......
《第四杯咖啡》總共分成四部,〈第一部 馬匹和馬車〉主角羅伯特遇到咖啡商品克,編輯「咖啡指南」一書,愛上她女兒艾蜜莉。〈第二部 骷髏之路〉為了和艾蜜莉結婚,到非洲去開墾咖啡園。〈第三部 叢林法則〉非洲原始生活。在非洲的愛情──菲克。〈第四部 牛奶〉回到倫敦後續.........
這會是一本評價很兩極化的書,喜歡享受咖啡的故事,但是討厭主角是個超級大色胚。但仔細思索:咖啡香氣,嗜癮咖啡,帶來的是愛情還是性慾?味道會影響人的感官,香味會勾動情慾,男人的性慾跑在心靈之前也是普遍現象,作者把它完完全全露骨地寫出來,雖然會讓人害羞,但是屬於好看的小說故事。
(試p.51)所有的身體感官的刺激都跟心理的情緒一樣強烈。
喝咖啡、品咖啡,是種現代化奢侈的享受,讓人有高尚品味之感,追求現代化、新時代的生活,女性在社會上的聲音逐漸出現,作者巧妙(?)結合天生男女的不平衡為基準,以愛情為媒介,情慾為本能,透過男性觀點,呈現不同社會的前衛女性觀點與行動力。
羅伯特愛上的兩個女人─英國倫敦的艾蜜莉&非洲黑人的菲克。
(試p.69)將人類雜亂無章和變化無常的味覺整理成井然有序的文字,以理智的態度去做調查,使這些味覺變成有條不紊的和穩定不變的指南。她從沒想到這個工作也會造成相反的結果,她發現自己內在的平靜,亦即有條不紊、實事求是的本性,此時像受到蠱惑、難以控制的植物一般橫亂生長。
艾蜜莉壓抑自己的情慾,想展現新時代女性不輸給男性的能力,能夠在父親公司工作,好的點子被父親採用,想要和男性平等權利,想要擺脫舊傳統女人就是為男人服務的陋習,因此,要維持理性的一面,對於感性的愛情只能埋在心裡,就算愛上羅伯特,也不能在父親面前顯現,要以工作專業為主。但在羅伯特變心後,愛情是虛幻不實,熱情是會消滅的,沒多久便嫁給僅是合得來政治家亞瑟,在結婚後,卻被迫隱藏本性,更被侷限在傳統女性妻子的角色裡。……最後,決定忠於自己,犧牲也再所不惜。
(試p.264)因為這是一切的中心,沒有這些就沒有一切。
菲克,究竟是不是一個圈套呢?這要看倌自行去判斷。從故事敘述來講,菲克骨子裡是很反傳統女性角色,身為奴隸,為對抗男性權威,選擇能給自己情慾的男人,擁有自己身體的自主權,對性慾絲毫不害羞,和倫敦女性相比,天性較不被束縛,其實,也才能將男人玩弄於手掌之中,讓我想起《巴爾札克與小裁縫》:「女人的美是無價之寶。」
(試p.94)「我是個詩人,」我簡潔地說:「叛逆派和頹廢派優良傳統的繼承人,不是寫童詩和打油詩的人。」
思考到底,羅伯特其實也就沒那麼討人厭了啦~~~羅伯特就是一個男人,一個外貌協會者,愛情是伴隨著咖啡而來的吧!會產生性慾、占有慾的女人才是愛吧!愛情只有在身看得到摸得著邊才會持續,離開倫敦後(試p.224)「我並非突然不愛她,但我心中想念她的那個部分,應該像手錶上滴答滴答往前走的指針一樣慢慢停掉了,不知怎麼的,就是再也不走了。」至少,他很誠實對待自己的感覺。
(試p.339)「蓋拉族的戰士唱道:沒有吻的愛情不是愛情。那什麼才是愛情?當純粹的肉慾消逝之後,殘留下來的東西是什麼?這個沒有吻卻比吻燒得更熾熱的東西,要怎麼稱呼它?這個比愛情更駭人的東西是什麼?……」
咖啡vs.人、女人vs.男人、愛情vs.性慾、女權vs.父權、經濟利益vs.市場貿易、、、、、《第四杯咖啡》內容很豐富,主軸在咖啡與愛情。翻開本書前,先泡杯咖啡吧!沒有聞到咖啡香,這本書就讀不出味道,翻開《第四杯咖啡》時喝了第一杯,閱讀滋味喜悅極了;隔天感冒不能喝咖啡,讀來索然無味;感冒好後,又泡咖啡喝,又變好看了,真的喝到第四杯咖啡才寫完心得。
此為讀者親身經驗的忠告:真的要喝咖啡才能享受這本書。
(試p.154)那些遠渡重洋的人,雖改變頭頂上的天空,卻改變不了他們的靈魂。
試p.75記得達爾文的定律:利益讓一切都變成可能,改變世界的不是戰車,而是商業。
試p.196世間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為私利而剝削他人,另一種是為了大眾福祉想要改變世界。